莲都风情 |
|
古代水利枢纽--通济堰 |
|
通济堰之名,始于南宋绍兴八年(公元1138年),据沈国琛《通济堰》载:“南渡后,汶上赵学老分宰县事,深羡是堰之利民勘博也,赐名“通济”以美之……”。
据史,(宋)范成大1126——1193在处州历任刺史、知州、知府。南宋乾道四年(1168)范成大主持修整通济堰,并亲自制定和撰写堰规,立碑勒石,“文意赅简,书逼苏黄”,手迹犹在。他兴工三个月修复通济堰,并挥毫书写《通济堰碑》二十条,记言十四行,以告来者。此《堰规》已经沿用了数百年。
通济堰大坝拱形,长275米,宽25米,高2.5米,初为木条结构,南宋时改为石坝;大坝首创了拱坝形式,减少了水流对堰坝单位宽度的冲击力,从而使其具有较强的抗洪峰能力;拱坝还改变了水流方向,使溪水沿拱坝圆心方向泄流,并相互消长,减轻了对堰坝护坡、溪岸的破坏通济堰原来渊源颇深。它位于浙江南部碧湖平原一个名叫“堰头”的小村边,它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(公元505年),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,是我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,也是迄今为止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拱坝,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。
据王廷芝明代碑文《通济堰志》说:南朝梁天监四年(公元505年)司马詹、南二氏始为堰,“是岁暴悍,功久不就。一日,有一老人指之曰:‘过溪遇异物,即营其地。’果见白蛇自南山绝溪北,营之乃就。”
南宋开禧元年(公元1205年)郡人参政何澹“为图久远,不费建筑”,请来南昌高级石匠,请旨调来朝廷3000兵马,将木坝改为石坝。
听说,五十年代进行维护时,在大坝底部还发现古代留下的巨松基础,就是俗称“眠牛”的松木铺垫办法。
这应该就是宋代晁公溯当年描写通济堰诗句的情景吧——“横江三百丈,遥见石嶙峋”。
|
|
|
|
|
|
发布日期:2012-10-26 【返回】 |
|
|
|
|
|
|
|
|
 |
谢国庭 |
锦江之星旅馆虹桥沪青平公路店(二店) 董事长
|
|
|
 |
江世平 |
上海宝德轩 总经理
|
|
|
 |
江旭峰 |
/ /
|
|
|
|
|
|